关于传统堂会模式和安提阿家教会模式的思考
麦克弟兄
(根据2021年1月16日下午安提阿学习班的讨论整理而来)
何谓传统堂会模式?何谓安提阿家教会模式?
传统堂会模式,不需要做太多解释,因为绝大部分信徒就是在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在每个星期的礼拜天,我们去教会参加礼拜,我们坐在下面,听牧师在台上证道——这就是传统的堂会模式。
安提阿课程倡导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堂会模式的模式:信徒们相聚在一起,很可能是在某个弟兄姊妹的家中,他们一起查经、彼此分享、彼此连接、彼此祷告;他们中间可能会有一些人充当带领者,但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牧者,因为他们并不会做很长的证道,更多是在解答和推动——这就是家教会模式。
应该说,家教会模式并不是一种新模式,也不是由安提阿课程提出来的,但因为我这里的讨论是从安提阿课程引出来的,所以我愿意在这里称它为“安提阿家教会模式”。
两种模式的渊源
圣经中有没有堂会模式?显然是有的。实际上,犹太人的会堂模式就是堂会模式。在新约中,耶稣到会堂教训人,保罗也常常在会堂中传福音——这些都是某种程度的堂会模式。
即便不将犹太人的会堂模式认定为堂会模式,堂会模式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从教父时代一直到今天,堂会模式都是教会中最主流的模式。十五、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也并没有改变这一基本模式。
家教会模式在教会历史中也有偶有出现,但并不多见。
我们读《使徒行传》比较容易看出,使徒时代(耶稣时代之后、教父时代之前)基本上就是一种家教会模式。使徒之后的一两百年里也一直沿用这种模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时的教会受到来自罗马政府和犹太教的双重逼迫,完全没有公开聚会的机会,所以他们不得以在众弟兄姊妹们的家里分散聚会。然而,当逼迫消失之后,也就是教父时代,这种家庭聚会模式很快就转变成了堂会模式。在宗教改革时代,摩拉维亚弟兄会、清教徒也有会采用家教会模式的,原因与初代教会相近:这些追求敬虔的教派受到了当时主流教派的逼迫,所以他们选择在家中聚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教会也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家教会模式,原因也是如此。
当然,也有一些教派采取家教会模式,是出于信仰上的领受,而非逼迫。比如在中国民国初期,倪柝声弟兄带领的聚会所,就是采用家教会模式,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这种做法更符合圣经、更有利于造就信徒。
显然,安提阿课程推崇家教会模式也不是出于外部原因,而是认为这种方式是更符合初代教会的模式,更能够造就信徒。
为什么有堂会模式?
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分工造就了堂会模式。在古代社会,每个家庭都会尝试完成各种工作,比如耕种、纺织、养殖等——这种方式都是很低效的。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开始出现分工,专人做专事:有人专门搞耕种,有人专门搞纺织,有人专门搞养殖。或者反过来说,是社会分工成就了现代社会。信仰领域也出现了分工:一些对信仰特别有感动、有恩赐的人站出来,其他人支持他们,成了他们的听众,这就有了堂会模式。
除此之外,一些人在信仰上的懒惰或缺乏恩赐也成就了堂会模式。一个人要在信仰上进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像要在任何职业上进深一样:他需要花很多时间读经、灵修、祷告、读书。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付出这种代价——虽然我们会谴责这种行为,但从统计上看,这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另外,有些人虽然愿意付出代价,但却因着个性或某些先天的原因(有些人对读书有天然的厌恶,有些人的悟性或逻辑性实在不怎么样),始终不能靠自己做得很好。结果就是,他们乐意听其他人讲给他们听——堂会模式就出现了。
堂会模式有功效吗?
平心而论,当然是有的。简单想一想:在过去的两千年里,基督教主要是靠什么模式传承的?堂会模式!如果它完全没有功效,甚至起反作用,基督教不可能传承到今天,成为世界的第一大宗教——这是宏观层面的证明。在微观层面,我们自己不就是在堂会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吗?我们就是堂会模式有功效的明证。
如果从某些角度来看,堂会模式似乎比家教会模式更高效。以堂会模式运作的教会,牧者通常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他们在分享神的话语上都是很有能力的。因着他们的服侍,成百上千的人可以听到大有能力的信息。如果这成百上千人按着家教会模式聚会,他们可能会被分散在几十上百个家教会中,这些家教会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牧者,但都会有一些带领者。不可否认,这些家教会的带领者中有一些也是很有能力的(未必能够胜过受过专业训练的牧者),但必然也更多家教会的带领者是相对平庸的。这样,在家教会模式下,将有更少的信徒有机会听到大有能力的信息。
当然,上面仅仅是以能否听到大有能力的信息作为衡量的标准。家教会模式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在建立关系、解决处境性问题上,它会明显优于“高高在上、脱离信众”的堂会模式。
堂会模式有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实际上,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完全的,都只能在某些方面做的比较好,上面的比较就是很好的说明。
但是,并不能因为堂会模式有问题就否认它存在的价值,也不能说明其他模式就一定比它更好(当然,也不能说明就一定不如它)。一种存在风险的做法是:当看到基督教面临一些困境的时候,将问题的源头归咎于某个特定的原因,如堂会模式,并试图将其取代。实际上,造成某一困境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权衡。
更合适的做法
当我们谈论应该如何做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哪种模式好、哪种模式不好,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抛开目的,单纯谈哪种模式更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家教会模式也好,堂会模式也罢,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主所交托的大使命!简单来说,就是让不信的人能够信、让信的人能够行。有了这个目的,我们再来谈哪一种模式更好,才变得有意义。
那么,具体哪一种模式更好呢?
我不知道,也许我们应该说:实践是检验的标准。
不应该有的顾虑
学者们在争论某些信仰问题时,很喜欢从圣经中找根据,好像只要能够找到根据,他们的立论就是站得住脚的、就是无懈可击的。我很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我觉得,对于涉及真理和道德层面的问题,这么做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应该如此。然而,对于策略层面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只将圣经中的记录作为一个参考,而不是绝对的标准。
比如,在讲到家教会模式时,有人可能会说,“根据《使徒行传》记载,使徒时期的教会就是家教会模式,所以我们今天也应该是家教会模式”——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使徒行传》只不过是在忠实客观地记录初代教会的状态,并没有让今天的我们照做的意思。实际上,我们看圣经和教会历史就会发现:从耶稣到使徒,他们采用的模式在变(从堂会模式到家教会模式);从使徒到教父,他们采用的模式也在变(从家教会模式到堂会模式)。为什么要变呢?因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所以模式也要跟着变。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变呢?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呢?有!就是我们上面谈到的目标。主耶稣为历世历代信徒定下的目标不会变。只要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我们就不需要太纠结用哪种模式——哪种模式更好、更高效就用哪种。当然,也就不需要在“某种模式是否更符合圣经”这个问题上打口水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