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9灵修分享:箴言26:1-5
1夏天落雪,收割时下雨,都不相宜,愚昧人得尊荣也是如此。
2麻雀往来,燕子翻飞,这样,无故的咒诅也必不临到。
3鞭子是为打马;辔头是为勒驴;刑杖是为打愚昧人的背。
4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
5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
今天经文要分享的主题是:顺从圣灵
我们先逐节理解今天的几节经文。第1节,“夏天落雪,收割时下雨,都不相宜,愚昧人得尊荣也是如此”:夏天是不应该下雪的,而收割时是不应该下雨的,不然就会让人觉得两者很不相称;同样的,对于愚昧人而言,得尊荣也是很不相称的。一个人被尊荣的人,不应该是愚昧的,而是应该有一些与之相称的品质才合适;反过来说,如果要得着尊荣,就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内在的品质。第2节,“麻雀往来,燕子翻飞,这样,无故的咒诅也必不临到”:麻雀来来往往、燕子飞来飞去,它们都跟你没有关系,同样的,无缘无故的咒诅也不会临到你或伤害你。所以,对于不明原因的咒诅或骚扰,我们不需要太在意,让它自己过去就好了。第3节,“鞭子是为打马;辔[pèi]头是为勒驴;刑杖是为打愚昧人的背”:马不听话的时候要用鞭子打,驴不听话的时候要使用辔头,同样的,对于愚昧人有时也需要使用刑杖;意思就是说愚昧人需要被管教,这可以帮助他们变得更加有智慧。第4节和第5节需要放在一起理解:“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 这两句话从字面来看是明显矛盾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仔细体会各自的后半句,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第4节的后半句是“恐怕你与他一样”,所以前半句是为“你”说的,而第5句的后半句是“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所以前半句是为“他”说的。合起来看,意思就是:你不要去回应那些说愚妄话的愚昧人,不然就会显得你跟这些愚昧人一样了;但为了不让这些愚昧人误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变得自高自大,还是应该适时回应一下愚昧人所说的愚妄话。
虽然是这么解释,但矛盾似乎依然还在:对于愚昧人所说的愚妄话,我们是应该回应还是不回应呢?这实在是一个难以直接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作者没有直接回应,而是说了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模棱两可的话。
如果说是,即回应愚昧人的愚妄话,有时确实会让回应的人显得很愚妄。我讲一个自己的例子:我家楼上住着一个老太太,在我们单元人缘特别不好,动不动就破口大骂,而且都是汉骂,特别难听。刚搬来的时候,房东特意叮嘱我们,一定不要招惹这个老太太。我倒没有特别在意。有一次,因为把电动车停在公共楼道内,而她认为那是占了她的位置,这就惹到她了,隔着我家大门破口大骂。我在房间里听到了,觉得很无辜,因为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却被如此羞辱,就打开门尝试跟她讲道理,却发现完全讲不通,她根本就不听我说,骂的更凶了。这也让我变得很气愤,猛地关上门,不再搭理她,任她继续在外面大吵大叫。现在来看,我当时是真不应该回应。这样的回应只会把我变得像她一样,失去理智,怒气填胸。还有很多场合也是如此,因为不合适的回应而让事态变得更糟糕。在我刚信主的时候,对传福音很火热,常常向身边的同学传讲。他们常常是会提出各种问题故意刁难我,而我也是据理力争,想要说服他们。到最后是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说是在传福音,可能在不经意间充当了他们不信主的绊脚石。在有些情况下,实在是不宜过多地争执,不然反而显得自己很愚昧、偏执了。
既然如此,那就不要回应愚昧人的愚妄话了吗?也不是。如果都不回应,那愚昧人就只能一直做愚昧人了,因为没有人提醒他/她们,所以他/她们可能还真得以为自己的言行是很正确、很公义、很有智慧了。箴言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下箴言?在第一章提到说,“使愚人灵明”、“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懂得智慧人的言词和谜语”。所以箴言书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愚昧人变得更加有智慧。这样看来,回应愚昧人是很有必要的。刚才讲到,在传福音的时候,很容易跟人发生争执。那么是不是为了不与人发生争执,就不要传福音了呢?显然也不是。福音是一定要传的,正如保罗所说,“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
那么,再次回到刚才提出的问题:到底是回应还是不回应愚妄人的愚妄话?也许我们能够从主耶稣那里得到一些启示。主耶稣在世时行了很多神迹,也有很多人向祂求神迹,但祂并不是都回应了他们:当百夫长来求耶稣前去医治他家仆人的疾病时,耶稣回应了他,他仆人的病立刻就好了;而当犹太人让他行神迹来证明他自己的时候,主耶稣并没有回应他们。我们看到,面对不同的人,主耶稣的回应是不同的。在犹太人前来抓主耶稣的时候,刚开始是怎么也抓不住祂,主耶稣很容易就从他们中间出去了,但到了最后有一个逾越节的时候,主耶稣却将自己交托他们,无意躲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主耶稣知道祂自己的时候,所以祂有时会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而有时又会说“时候到了”。我们看到,在不同的时间段,主耶稣也有不同的回应。
这样来看,对于这类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因时因人而不同,正如传道书所说,“静默有时,言语有时”。我知道,对于习惯了标准答案的我们来说,这个答案会让我们感到有点无所适从: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做出什么回应呢?我给出两点建议:第一,考虑一下我们的回应是不是能够造就人?主耶稣为何没有向犹太人行神迹?因为祂知道那些神迹并不能真得造就他们。主耶稣又为何向百夫长行了神迹呢?因为祂知道那是能够造就他的。使徒保罗说,“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 第二,顺从圣灵行事。主耶稣之前为何不让犹太人抓他,之后又将自己拱手交托他们呢?这一切都是为了顺服神的心意。作为基督徒,我们并不是只有我们自己。在我们的里面有神的灵,神的灵会将我们当行的告诉我们。正如约翰福音14:26所说,“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当圣灵告诉我们的当如何行时,我们只要顺从就可以做出最智慧的决定。
但愿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都能有造就人的心志,并有从神而来的智慧。
下面来回答灵修手册上的问题:
- 神的属性:神是掌权的神;
- 神的心意或旨意:神希望我们能够顺从圣灵行事;
- 我的感恩:感谢神赐下圣灵,常常在我的里面提醒我当如何行事为人;
- 我的悔改:圣灵虽有提醒,我却常常不顺服,体贴自己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
- 我的决定与行动:继续在生活中学习并操练顺服圣灵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