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9灵修分享:箴言9章7-12节
9:7 指斥亵慢人的必受辱骂,责备恶人的必被玷污。
9:8 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
9:9 教导智慧人,他就越发有智慧;指示义人,他就增长学问。
9:10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9:11 你藉着我,日子必增多,年岁也必加添。
9:12 你若有智慧,是与自己有益;你若亵慢,就必独自担当。
今天经文的主题是“做智慧人”。我们先来理解今天的经文。
7、8两节以对仗的形式说出了两类人在应对别人责备时的反应:亵慢人和恶人会以辱骂、玷污、憎恨的方式回应那些责备他们的人,而智慧人则会爱那些指责他们的人。亵慢人的意思是好讥笑人的,喜欢嘲讽人的。字面上来看,这两节经文好像是要告诉我们不要轻易指责亵慢人和恶人,而实际上它的重点是要告诉我们在面对指责的时候,不要成为亵慢人和恶人,而要成为智慧人,虚心接受别人的指责。9节、11节说出愿意虚心接受别人的指责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那就是“越发有智慧”、“增长学问”、“日子增多”、“年岁加添”。12节是对人的一个劝诫和警告:如果我们选择做智慧人,这是对我们自己有益的,而如果我们选择做亵慢人,就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从7节一直讲述下来思路是很清晰的。不过,作者在9节和11节中间插入了很关键的第10节,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我们都知道,这段话在箴言书中是反复出现的,它是整卷箴言书最核心要传达的信息。在这里,作者在教导人要选择做智慧人的时候,也特别地强调,真智慧首先就是“敬畏耶和华”,只有“认识至圣者”,我们才算是真正的聪明人。
稍微总结一下,今天这几节经文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做智慧人,而不要做亵慢人,就是喜欢讥笑、嘲讽别人的人;作为智慧人,首先要学会敬畏耶和华;在生活中,当面对别人的指责时,应该虚心受教,而不会反唇相讥;做智慧人是对我们有好处的,会让我们更加有智慧、学问增加、日子增多、年岁加添。
从属世的层面来看,箴言书这段经文所传达的做人智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唐太宗李世民就以善于纳谏而流芳于世,他曾评论自己手下的大臣魏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类似的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海油很多,都在教导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或责备。
虚心纳谏的道理,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懂,也都认可,但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我们可以自己想一想:当我们身边的亲人或朋友指出我们的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是像智慧人那样表现,还是像亵慢人那样表现?我们是对他们的指责表示感谢,并且爱他们,还是觉得这个人好讨厌,心里对他有些不爽,甚至记恨他?就我个人来讲,我自己也经常会表现的像亵慢人一样。我家姊妹在指出我的一些问题时,我有时就会表现地不耐烦,或者不搭理她。实际上,她指出的问题确实是我存在的问题。如果我虚心接受她指出的问题并努力改变,我就能培养其更好的生活习惯,这对我来说确实是更好的。而如果我拒绝接受她的建议,这一方面会影响到我们的关系,另一方面我自己的问题依然还存在,它并不会因为我不管不顾就会变好。这就是作为亵慢人所要担当的后果。
我们信主以后,虽然是得救了,但却仍然需要不断地更新、改变自己,戒除自己生命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一些犯罪的行为,或者是一些不良的习惯,慢慢成为圣洁。在这个过程中,身边人的建议和责备就是必须的。没有他们,我们就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我们真的应该感谢他们!在面对指责时,也应该虚心接受。
从属灵的层面,箴言书要比中国传统文化更进一步,他指出了成为智慧人的核心和根本,那就是敬畏耶和华。就像前面提到的,中国人并不是不知道虚心纳谏的道理,我们即便没有信主也是认可这一点的。但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难落实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对耶和华神缺乏认识和敬畏之心。只有当我们认识至圣者,并敬畏耶和华的时候,当别人指责我们的时候,我们才更有可能去爱他们,并虚心接受他们的责备。否则,我们对“虚心纳谏”的道理就只能停留在脑袋中,并不能在生活中活出来。
好,下面我们来看灵修手册上的几个问题。
神的属性:神是满有智慧的神。
神的心意或旨意:神也希望我们成为智慧人,在生活中虚心接受别人的责备。
我的感恩:
我的悔改:我家姊妹指出我的问题时,我有时会消极回应。
我的决定与行动:积极回应她指出的问题,努力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