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2180640.jpg

我想,不论你是否是基督徒,都应该听说过“耶稣”这个名字,甚至还知道它的英文翻译是“Jesus”。但很多人却未必知道为什么“Jesus”这个英文单词会翻译成“耶稣”,甚至连部分基督徒也未必晓得。其实,这里面大有“玄机”!

在开始介绍之前,我要特别说明一点,“Jesus”这个单词其实也只是“耶稣”这个名字的英文翻译,并非其原文,它的原文是希腊文。将相应的希腊文词汇翻成英文,就是“Jesus”这个词了。希腊文与英文都是字母型的语言体系,对应关系比较好,所以这个翻译基本上不失真。但中文与希腊文、英文差异很大,中文基本上属于象形文字,翻译起来要做到“不失真”就很难了。

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早期来华的西方宣教士们身上。他们深入学习、研究中文,最终敲定翻为“耶稣”一词,沿用至今。他们在翻译的时候,究竟考量了哪些因素,我就不去考究了,下面就以我个人的理解来谈谈这个词的精妙之处。

1. 音译

“耶稣”中文翻译基本上是“Jesus”的音译。“耶”同“Je”,“稣”同“su”。

你如果懂点英语,可能会疑惑,“Jesus” 不念“Je-su” 呀!确实!但实际上,“耶稣”这个词的希腊文发音就是“Je-su”,跟中文发音基本一致。

2. 意译

从词义上说,“耶”同“爷”,在古汉语中代指“父亲”。如果你对基督信仰有一点了解,应该知道基督徒视上帝为“天父”,即天上的父亲。所以,这个字也出现在“耶和华”这个翻译中。

“稣”这个字的讲究就更大了。这个字现在用的不多了,基本上只在“耶稣”这个特定词汇中才会使用。但在古汉语中,这个字是有实际应用的。

“稣”这个字左边是“鱼”,右边是“禾”。《说文》中对这个字的解释是:稣,把取禾若也。意思就是说,收获“鱼”就像收获禾谷一样。不明白吧?因为这里面有点小背景。

在大河里,寒流来袭时,河面容易被冻住,但鱼儿可以转入水体深处,那里温度较高,可以让鱼游动生存。但在一些小河、小池塘里,水量相对较少,水体可能被整个冻住。这时的鱼儿,像禾谷一样,老老实实呆在原地,可以被像收获庄稼那样取到。由于是寒流急冻,在被很快起出后,鱼儿一般都能迅速恢复活力,这种情况古人就称为“稣”,或称“复苏”。[From: 百度百科]

所以,“稣”有“苏”的意思,既音同,又意似。而在基督信仰中,耶稣的复活是至关重要的教义,后来甚至还发展出了“复活节”(当然不是关于兔子和彩蛋的故事)。所以,“稣”字很好地传达了耶稣的工作。

△ 视频:急冻鱼的复活

3. 寓译

除了上面提到的意思之外,“耶稣”这个词还有更深的内涵,但可能需要你对《圣经》有一点了解。

首先说“耶”这个字,左边是“耳”字,右边是右耳旁。左右两边都是耳,这是要提醒基督徒要特别留心听耶稣的教导。

在《圣经 · 新约》中,耶稣常常会说到一句话就是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而在《圣经 · 旧约》中,也常常会说 “以色列啊,你要听”。所以,”听“在基督信仰中至关重要。

再说“稣”字,左边是“鱼”,右边是“禾”,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圣经》中“五饼二鱼”的故事。这个故事大致是要教导基督徒学会分享,并要相信上帝的能力和赐予。(这里我就不具体说这个故事了,有兴趣可以读《圣经》马太福音14章13-21节。)

《圣经》中有四卷福音书(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常常会有一些故事同时出现在两卷或三卷福音书中,但同时出现在四卷福音书中的故事并不多见。而“五饼二鱼”就是为数不多的同时出现在四卷福音书中的故事,可见其非凡的意义。也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与基督信仰相关的建筑、饰品上会印“鱼”和“饼”,“饼”有时会用麦穗(即“禾”)来代替。

20180502180631.jpg
△ “五饼二鱼”纹饰

说到这里,我相信你一定也为“耶稣”这个词的中文翻译拍案叫绝!它从各个层面展现基督信仰的精意。

从这个词的翻译上,也能看得出当时来华宣教士对基督信仰和中华文化理解之深刻,实属不易。

可以说,“耶稣”这个词的中文翻译是“神来之笔”。

当然,也许,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