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作为基督徒,了解一些基督教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圣经说,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的作为不单单是在圣经中,也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透过历史,我们能够瞥见神的作为,看见神在掌权。历史是连续的,从未真正断裂,借助历史,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站立的位置。历史还能为我们提供一副远望镜,让我们以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待现实中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并作出积极的回应。另外,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也是我们开拓历史的宝贵遗产。为此,我希望借助麦克说公众平台,分享我读基督教历史的总结。


“基督教最早是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人都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1305年,时仍元朝总主教的孟高维诺在寄回欧洲的一封信中说到,“宗徒们,或宗徒的子弟们,从不曾到过这个地方”。1555年,身处澳门的传教士巴莱多记载说“中国从来没有听过福音和天主降世的事情”。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一些传说

在印度有一些传说:当使徒保罗在小亚细亚传教的时候,十二门徒中的多马和巴多罗买在东方传教,其中多马到了印度,而巴多罗买到了中国。也有说多马传教至中国。但这些都只是传说,没有可靠的史料为证,所以并不足以让严谨的人们信服。然而,1623年间发现的证据却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可靠的证据:景教碑

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在陕西西安意外出土了一块石碑。该碑高近2米,下有龟座,其上字迹清晰可辨。石碑正面刻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颂”,上有楷书32行,每行62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又称“景教碑”。

20180502220314.jpg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
陕西西安出土,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根据碑文内容可以确认,该石碑是在唐朝建中二年(781年)由政府出资建造。碑文内容是由一个叫景净的教士所写,分为序文和颂文两部分:序文较长,简略叙述了景教的基本教义,以及自主教阿罗本来华之后,景教在唐朝太宗、高宗、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诸位皇帝优待下的发展经过;颂词较短,表达了对六位皇帝的赞颂。

那么,“景教碑”跟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关系很大,因为根据碑文对景教教义的介绍,可以确认景教就是基督教。碑文较长,我这里不全部展示,只列出景教与基督教在一些核心概念和教义上的对比。

景教碑文基督教教义
常然真寂,先先而旡元上帝无始无终
三一妙身三位一体
无元真主阿罗诃上帝耶和华
判十字以定四方被钉十字架
娑殚施妄魔鬼撒旦
三一分身道成肉身
景尊弥施诃基督弥赛亚
室女诞圣童女玛利亚生耶稣
三常信望爱
八境八福
亭午升真复活升天
经留廿七部新约二十七卷
七日一荐七日礼拜
慈喜羔上帝的羔羊
圣子端任父右座耶稣升天坐上帝右边

相信只要对基督教教义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景教就是基督教。所以,通过景教碑就可以确认:基督教是在唐太宗时期,由主教阿罗本传入中国。不单如此,景教在当时还得到了政府的认可,甚至兴盛一时。

实际上,除了景教碑之外,后来又发现了更多可以证明景教传入唐朝的证据。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鸣沙山石室中找到了多份与唐朝景教相关的文献,其中《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最为直接。“三威”即是指三位一体的威严上帝,“蒙度”则是救赎的意思。另外,多地还出土了很多与景教相关的十字配饰、浮雕等。

20180502220615.jpg
△ 景教经幢
河南洛阳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景教从何而来?

那么,景教到底是来自哪里?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唐会要》第四十九卷记载,“天宝四载九月。诏曰。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将欲示人。必修其本。其两京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府郡置者。亦准此。”可以看出,景教就是来自大秦(中国古代对罗马的称呼)的“波斯教会”,又称“大秦寺”,后来又改名为“景教”。景教碑碑文中说到,“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波斯教会在中国历史中提到的不多,但在世界历史中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波斯教会又称东方亚述教会或“聂斯托利派教会”,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被称为“波斯教会”或“亚述教会”是从地理、民族的角度来定义的,而被称为“聂斯托利派教会”则是因为该教会受到主教聂斯托利的神学思想影响较深。聂斯托利是一个修士,后被任命为君士坦丁堡主教。因对部分教义的理解与当时的主流观点不同,再加上政治斗争,他被定为异端,遭到流放。他的支持者却将他的思想向东传播,建立了波斯教会。实际上,站在现代正统基督教的角度来看,聂斯托利实在很冤枉,因为他的很多观点都与正统一致,比如否认玛利亚的无罪。尽管如此,却成就了波斯教会。所以,唐朝时传入中国的景教就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

景教缘何消失?

既然基督教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国,为何却几乎没有在中国历史中留下痕迹呢?真实的原因不得而知,下面几点可能起到了重要影响。

首先,景教并没能很好地融入主流文化。在唐朝时,影响较大的是道教和佛教,它们与中国主流文化融合较好,得到了皇室和普罗大众的认可。虽然在政府层面上景教也是被支持的,但在文化中却是被歧视的,以致景教的规模并不算大。唐朝作家舒元舆在《重岩寺碑序》中写到,“合天下三夷寺,不足吾释氏一小邑之数”。这“三夷寺”就包括了景教。由此看出景教与佛教在当时的规模相差悬殊。

再者,景教教士在翻译基督教教义时,借用了大量的佛教用语,比如“三一妙身”(三位一体)、“世尊”(耶稣)、“普度”(拯救)、“僧”(教士)、“上德”(主教)、“寺”(教堂)等,这使得景教失去了它的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有好处的,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容易理解教义,但却也有着致命的风险,那就是失去自己的本色。

最后,“会昌灭佛”事件给了景教致命一击。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出于对道教的崇信和对佛教的厌恶,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这就是著名的“会昌灭佛”。虽然听起来主要是针对佛教,但景教等外来宗教也被殃及。灭佛行动只持续了一年,第二年唐武宗就死了,其叔父继位为唐宣宗。宣宗很快就收回灭佛的谕诏,佛教也因此得到恢复。然而,景教却一蹶不振,以至消失在中华大地上。

当然,准确地说,景教并未绝迹,只是在汉人中鲜有了,但在中国西域地区却继续存留,包括蒙古、宁夏等地,以至后来在元朝时又卷土重来。

景教之后,基督教在中国又何去何从?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