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则有,不信则无”的错谬之处
在和一些慕道友讨论信仰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借用一句中国的老话来表明自己对待信仰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大致是说,“上帝嘛,你信他,他就有;你不信他,他就没有。全看你信不信。”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也很有哲学的意味,大致想说信仰是非常主观的东西,全依赖于个人经验,并没有统一的看法。但如果你仔细考虑这句话,就会发现它是很有问题的。
在某种程度上,“信”确实是主观的,但一个东西“存在与否”却是绝对客观的,是断然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举个例子,在高中物理中,我们都学过电子,知道它是看不见的,于是我就问一个人,“既然看不见电子,那它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如果这个人回答我说“信则有,不信则无”。我不知道你听到这个回答会是什么感受,至少我会觉得他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不愿客观地、科学地、严谨地看待这个世界。
任何东西,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绝不会是你相信它存在它就存在,你不相信它存在它就不存在。对于我们所信仰的上帝也是如此,要么祂就是存在的,要么祂就是不存在的,绝不可能只对信仰者存在,而对不信者不存在。
至于说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可以再讨论。但至少,摒弃“信则有,不信则无”的观点都是必要的,因为它反映了一个人能否客观地对待周围的世界,是讨论能否展开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