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2主日分享:成为好土
我是在2009年底信主的,从信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在我们下上堂教会聚会。在这期间,我在教会中看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曾经信了主,甚至一度很火热,参与教会的各种事工,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或者因为离开武汉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或者是因为职业发生改变,或者是因为结了婚,或者因为家里有人反对,慢慢地离开了教会,离开了信仰。我猜你们的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人。对于这些人,我很为他们感到惋惜。我会为他们祷告,求主能够再借着一些机会带领他们重新认识主。这也促使我思考:他们为什么会离开信仰?又该如何才能避免走上这样的道路?
这也就是我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成为好土。这个主题是来自于圣经中的一个比喻,就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撒种的比喻。这个比喻在马太、马可、路加这三卷福音书中都有出现,可见它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先一起读一下主耶稣所讲的这个比喻,在路加福音8章4-8节,请:
4当许多人聚集,又有人从各城里出来见耶稣的时候,耶稣就用比喻说:
5“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
6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
7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
8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耶稣说了这些话,就大声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关于这段经文,主耶稣自己也进行了解释,在接下来的11-15节,我们继续读:
11“这比喻乃是这样:种子就是 神的道。
12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
13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
14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
15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
(祷告:临场发挥)
观察经文,这个比喻中都提到了什么呢?
首先是撒种的人。那么,谁是撒种的人呢?可以认为是神自己,也可以认为是神的仆人,甚至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当我们在传福音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做撒种的工作。
其次是种子。主耶稣对种子进行了解释,祂说“种子就是神的道”。神的道也像种子一样,就活着的,是有能力的,能给人带来生命的改变的。所以,在这个比喻中,种子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这个比喻提到了四类土地,分别是路旁、磐石地、荆棘地和好土。主耶稣对这四类土地分别作了解释。总的来说,这四类土地分别代表了四类不同人的心灵状态。种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能够开花结实,而有的却不能呢?归根结底就是种子所生长的土壤环境是不同的。同样的,神的道是面向所有人的,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坚守信仰、结出生命的果实,而有的人却是半途而废、不能结实呢?说到底就是个人的心灵状态和对待信仰的态度不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类土地,看看什么样的土地能够结实,什么样的土地不能结实,而我们自己又是属于其中的哪一类,是否需要做出改变。
一、路旁
首先看第一类:撒在路旁的。主耶稣对这类土地的解释是:“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马太福音对这一节的记载:“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从这两处经文,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撒在路旁的”就是表示那些“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的人。对于这类人,他们不是完全没有听过福音的人,而是听过道却没有明白的人。因为没有明白神的道,所以就很容易离弃信仰了。
神的道容易明白吗?其实是很容易的!要明白神的道,你不需要有多少文化、有多高的学历,甚至有些年纪大一些的弟兄姊妹们连字都不认识,但是却能够很深刻地理解神的道。然而,对于有些人,哪怕他受过高深教育,把《圣经》读了很多遍,甚至专门是研究《圣经》的,也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对他的生命不能带来改变。张伯笠牧师曾经分享见证,他自己是北大毕业的,逃难去到东北的一个农妇的家里,那个农妇不认识字,就让他帮着读《约翰福音》。他虽然认识每个字,文学修养也很深,但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而那个农妇却能向他讲解其中的奥秘,让他觉得很有道理、自愧不如。
为什么同样的圣经,同样的道理,有的人能明白,而有的人却不能明白呢?让我们回到撒种的比喻:为什么同样的种子,撒在好土里就能结实,而撒在路旁就不能结实呢?我们很多人都有生活经验,好土是比较松软的,种子很容易进入,而路旁的土却是很硬的,种子根本就进不去,就更谈不上开花结实了。同样的,有些人的心很柔软,面向神的道是敞开的,神的道也就很容易进入,开花结实,而有些人的心太硬了,向神的道是关闭的,神的道进不去,他也就不能真的明白神的道。相对来说,知识分子在接受福音上通常是不太容易的。为什么呢?是因为知识本身的原因吗?是因为知识与信仰冲突吗?并不是这样的。真知识与信仰是绝不冲突的。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在历史中、在国外有很多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是基督徒,这就足以说明真知识和信仰是不冲突的。知识拦阻人接受信仰的重要原因是“知识叫人自高自大”,而“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当一个人因为知识变得骄傲、自以为是的时候,他就不太容易接纳新观点了。所以,如果我们的生命想要被神的道来更新、祝福,我们就应该放下偏见、在态度上向神的道是敞开的。
还有一类人,可以说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一知半解。这类人可能都还没有搞清楚基督信仰是怎么回事就以为自己完全明白了,以为自己相信了,以为自己得救了,但实际上“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那就更谈不上相信和得救了。这其中有些人的信仰有很浓厚的迷信色彩。他们是否接受某个信仰不是看它的教义对不对、真不真,而是看它灵不灵。他们不太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某个信仰的教义是什么、是否可信,而是先拜一拜,看看它是不是显灵,如果显灵了那就是就信,如果感觉不灵就换下一家。所以,有一天当他走进教会、往奉献箱中投了钱的时候,他就会以为自己是信耶稣了,耶稣就会保佑他了!实际上,他并没有明白。可能下次当他走进寺庙的时候,他就忘记基督信仰了。还有些人,他们信仰的核心就是为了获得属世的成功,他们信靠神就是为了让神祝福他们,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工作、更多的钞票、更高的职位、更大的事业、孩子更孝顺、身体更健康……基督信仰能给我们带来属世的成功吗?如果神愿意的话,当然可以!但这却不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如果我们把这些当成了信仰的核心,那我们就是还没有完全明白神的道:假使有一天神没有赐给我们那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离弃神的道。这是不应该的。
那么基督信仰的核心是什么呢?保罗说,“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所以,基督信仰的核心是耶稣基督,是十字架。耶稣基督为什么被钉十字架,是为了世人的罪。当我们看到我们自己的罪,看到主耶稣才是唯一的出路时,我们还会那么轻易放弃吗?肯定不会,因为你知道除了祂之外,别无拯救。所以,真道会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让这个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坚持信仰,而假道、错道、偏道却没有这个能力,很容易就被这世上的学问带偏了,最后离弃神。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谦卑地寻求真道,以至于明白真道。
二、磐石
接下来看第二类:撒在磐石上的。主耶稣解释说:“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马太福音的记载是:“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这两处的记载都差不多,只是用词上稍微有些差异。从这两处经文,我们都能看到,“撒在磐石上的”就是代表因为信仰根基不牢,在试炼中退后跌倒的人。他们虽然领受了一些真理,但却比较浅显、没有扎根。在没有经历试炼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得和其他人一样,甚至会更加火热,但当试炼来临的时候,他们会很快退后、跌倒。这就好像一棵根基不牢的树,在没有经历风吹雨打的时候,看起来是枝繁叶茂,但当风吹雨打真得临到的时候,很快就会被连根拔起。
在试炼面前跌倒的人有很多,对我们而言,如何才能让自己在试炼面前不退后、不跌倒呢?我们首先要了解试炼。如果我们能够搞清楚试炼是这么回事,并提前有所防备,当试炼真的临到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能站立不跌倒。
第一点,试炼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基督徒都必然会经历试炼,只是试炼的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有些人的试炼是身体的疾病,有些人的试炼是婚姻关系,有些人的试炼是工作中的压力,有些人的试炼是突然临到的祸患,还有些人的试炼是家人对其信仰的逼迫。总的来说,试炼一般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我们所遭受的患难,比如疾病、意外、等等,这些患难临到我们,不一定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或者我们犯了什么罪,神要借患难来惩罚我们,它是一种正常的人生经历。就像《约伯记》中所记载的约伯,在我们看来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但突然的灾祸就是临到他身上了。当然,我们也有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言行而遭受患难,比如我们因出言不逊被人辱骂甚至殴打了,这种就不属于这里所说的试炼了。试炼的另外一种形式是为信仰所受的逼迫。这种逼迫有可能是来自于我们的家庭,也有可能是来自于工作环境或社会。同样的,只有是为信仰所受的逼迫才属于试炼,如果是因为我们个人的原因,比如我们工作中偷懒被老板惩罚,那这种就不属于试炼了。
第二点,试炼是为着我们的好处。这一点大家可能都知道,但却不太容易接受,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处于试炼中的人。因为试炼会给人的肉体和心灵带来煎熬,比如身体上的疼痛,所以没有人希望遇到试炼。但如果没有试炼,我们就不能真实地认识自己,也就不会有生命的改变。我们虽然是信了主,但在我们的肉体和心灵之中依然有很多不属神的东西,是与神的国不相称的,所以神会借着我们周围的环境和我们的遭遇来试炼我们,帮助我们去除生命中的污秽和渣滓,让我们能够更加有新生命的样式。就像箴言书中所说,“鼎为炼银,炉为炼金,惟有耶和华熬炼人心”。我举一个自己例子。
有一次,周四晚上的祷告会要为慕道班事工祷告,佩华师母让我介绍一下慕道班的事工和代祷事项。那天我早早地下了班,开着车往教会去。就在快到教会的时候,不小心把另外一辆大巴车给蹭了,它的车就是掉了点漆,而我的车门都被挤塌陷了。因为赶时间,匆忙跟对方商议,赔了他几百块钱。当我再次回到车里的时候,感觉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好了:一方面是对车的心疼,因为才买了两个月,就把车门给挤瘪了,心中充满了自责、懊恼,怪自己不小心;其次,这是第一次跟别人的车剐蹭,不免有些紧张,虽然处理完了,还是有些恐慌;再有,想着我这是要来教会为主做工啊,怎么会出现这种事儿呢?!心中五味杂陈,完全没有平安!后来到了教会也是如此。但想着祷告会就要开始了,我还要分享呢,这种状态怎么可以?我独自坐下祷告神,求神赐给我内心的平静。祷告完了,神的平安就进到我的里面,前一刻内心还满了恐慌、愤愤不平,后一刻就有了平安,“出人意外的平安”!环境没有任何变化,但当你向神祷告的时候,神的平安就真实地临到了!祷告会结束之后,我开车回家,还是那台被挤瘪了车门的车子,但内心却非常畅快,还禁不住哼起了赞美诗。
可能在旁人来看,我的财产是蒙受了损失,但我却觉得很坦然:一方面,这次小事故提醒我后面开车要更小心,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出擦碰过;另一方面这也我看到了自己生命的问题,就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祸患时,内心会被自责、悔恨占据,完全失去平安。借着祷告,我也得到神的释放,经历了神所赐的平安。财产丢了还可以再赚取,但对自己生命的认知和生命的成长却不是容易的,而这正是试炼的意义所在。正如倪柝声弟兄在诗歌中所说的,“祢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能成油;祢若不投葡萄入醡,它就不能变成酒”。经过试炼,我们的生命能够变得更加馨香。
第三点,神在试炼中掌权。我们所经历的任何试炼,我们的神都知道,不但知道,他还在其中掌权。神会在祂认为最适当的时候出手帮助我们。近日,我们从网上能够看到某些地方的教会正面临着逼迫,这可能会让我们心里担忧,既为他们担忧,也为我们自己担忧。但我们要看到,即便是在逼迫之中,我们的神依然是掌权的。
教会遭遇逼迫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你去看看教会历史,就会发现逼迫实际上伴随着教会整个发展历程。旧约中的但以理,因为信仰的缘故不愿向偶像下拜,因此被丢进狮子坑中。新约中的使徒,同时面临来自犹太教和罗马政府的逼迫,绝大多数人为信仰付上了生命的代价。之后的三百年中,教会所遭遇的逼迫更加严重,很多人为主殉道。在近代中国,教会同样面临了很大的逼迫,从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很多牧师和传道人都为了信仰而身陷囹圄。所以,逼迫从来都是伴随着教会的,并不是什么稀奇新鲜的事儿。
另外,即使是逼迫,神依然能够使用它成就美好的旨意。神使用患难是为了炼净我们个人,神使用逼迫则是为了炼净教会。中国的教会在上世纪80年代到如今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大复兴,现在中国的基督徒人数已经达到了几千万,也有说上亿的。但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真基督徒,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当逼迫临到的时候,真假基督徒就能立刻分清楚了。假基督徒必然跌倒,而真基督徒却能够在逼迫中继续站立,这样神的教会就被炼净了。
假如逼迫真得来临,我们也要不要惧怕,因为神在逼迫中依然掌权。什么意思呢?这就好像是要打一场仗,还没开打,但我们已经知道了结局,那是我们必将胜利。这并不是精神鼓励或暗示,这是经过两千年教会历史检验的真理。如果是这样,你还担心惧怕吗?历史中,教会虽然是一直面临逼迫,但教会垮下来吗?从来没有,反而是那些逼迫教会的,一个个倒下了。为什么?因为教会的背后有神的看顾和保守。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不论面临何种逼迫,教会都不会垮下。“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知道这一点,我们在面临逼迫的时候就更应该刚强壮胆、忍耐得胜了。
三、荆棘
第三类是撒在荆棘里的。主耶稣解释说,“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马太福音的记载也差不多。从这两处经文能看出,“撒在荆棘里的”是代表那些因为今生的思虑、钱财和宴乐,使得他们的信仰生命受到压制,以至于不能活出信仰。这一类人在教会中是最常见的。他们可能参加了启发课程、甚至受了洗,有的还参与过教会的服侍,刚开始对信仰非常热心,但慢慢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世界中的诸多诱惑,逐渐对信仰变得不冷不热,最后离开了教会、离开了信仰。
相比于前面的两类,这一类是最容易让人丢失信仰的,因为“荆棘”的隐蔽性特别好,你不会意识到它在削弱你的信仰,所以也就容易缺乏警惕性。它不像逼迫来的那么强烈,你需要立刻做出一个回应。“荆棘”往往是你生命中很小的事情,比如今天晚上加个班,想想一次不去参加小组教会应该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明天早晨要赶一个会,不去教会应该也说的过去,于是今天退一点,明天退一点,慢慢地,你的属灵生命就枯萎了。这种状态可能在我们很多人的生命中都或多或少得出现过,包括我自己,在我生命中的有些阶段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也提醒我自己,一定要警惕荆棘的入侵!
生活中主要的荆棘有哪些表现呢?这节经文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了——思虑、钱财、宴乐。我们逐一来看一下。
第一点,思虑。什么是思虑呢?思虑就是那些让我们常常牵肠挂肚、担心忧虑的事情。这些事情常常是我们很看重的,正因为看重所以才会思虑。思虑的事情有很多,可以是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比如,在工作中,如何升职加薪,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让领导喜欢,等等;在家庭,怎么跟配偶相处,怎么处理婆媳关系,孩子成绩不理想怎么办,等等;还有很多社会新闻也会让人思虑,不是这个地方坐顺风车被杀害,就是那个地方广告牌掉下砸死几个人。我们小组有一位朋友说,他曾经因为看多了负面新闻都患上了忧虑症,不敢出门,生怕出门碰上什么意外,还是待在宿舍比较安全。我们每天要思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天天想这些,我们啥事都不用干了。有很多事情其实都不在我们的手中,包括我们的生命,有一句话说,“你永远也不知道先到来的是明天还是意外”。如果我们对神有信心,如果我们看到我们的生命是掌管在神的手中,那我们就不需要整日思虑这些了。与其说思虑这些,倒不如多思想神。圣经说,“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第二点,钱财。钱财的问题,我们每周奉献礼都会说,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太重要了!所以要不断地说,反复地说。圣经也是如此,不断地谈论关于钱财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太不容易改变了!即便是每周都说,每周都讲,但我们对钱的态度还是不容易改变。钱重要吗?当然重要!我们每天都要跟钱打交道,不是赚钱,就是花钱。基督徒也不例外。我们的信仰从来都不反对我们通过合法的方式去赚钱,但却希望我们能有一颗知足的心。知足不是说我们的钱够用了就不要再出去工作赚钱了,而是说我们不要对钱有贪欲,把钱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我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
前段时间在论坛上看到有人发一个帖子,咨询要不要离职去华为。大家可能知道,华为的工资是非常高的,但却比较辛苦。他自己原本是在国企上班的,收入不低,压力也不大。目前已经有两套住宅,又刚刚买了一套商铺。之所以纠结要不要跳槽去华为,是因为他老婆单位有集资房,可以以低于市场价很多的价格拿到,但自己却因为刚买了商铺,手头上没有现金来付集资房的首付,但又不想出卖商铺或者住宅,因为觉得都有很大的升职空间,所以就想去华为赚些快钱来支付集资房的首付款。
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他,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要怎么做?我想说,有很多时候,压力真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找的。倒不是说我们不能获得更多,而是要看为了获得更多我们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如果只是稍微增加一点工作量就可以获得更多,那么自然是很好的。但如果为了获得更多,我们必须要牺牲掉更重要东西,比如我们的信仰生活、我们的家庭关系、我们的身体健康,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所以对待钱财,还是那句话,“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道理很简单,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实际问题面前的抉择。
第三点,宴乐。说到宴乐,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娱乐了。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娱乐方式,不过最近十几年,逐渐被统一到一起了,那就是我们的手机。现在你只要给一个人一部智能手机,再配上充电器和wifi,他一个人待上一天是完全没问题的。手机里有太多的娱乐方式,游戏、微博、微信、朋友圈、点播平台、直播平台等等,每一个手机软件里有无穷无尽的资源。似乎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比我们这个时代更热衷于娱乐、更懂得娱乐、也更会娱乐了。娱乐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们作为基督徒,又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娱乐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节制。“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节制”。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娱乐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不节制,花太多的时间在娱乐上,不但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不好,对我们的属灵生命更是不利。我们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到娱乐中,那么我们用来追求神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你们可以自己统计一下,看看你们每天花在娱乐上的时间有多少,花在追求神的时间又有多少,看看你在时间分配上是不是需要做出调整。另外,不合时宜的娱乐也会干扰我们的灵性生活。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热衷于刷微博,因为只要一刷就立马知道世界各地刚刚发生了什么大事儿。慢慢地,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刷微博,一刷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原本计划的读经、祷告时间就没有了。即便可以把工作往后推一推,给读经祷告挤出时间,但发现也没有很好的属灵状态了。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就把手机放在离床很远的位置,不会一伸手就拿得到,刚开始还管用。过一段时间就又不管用了,会跑过去把手机拿回来玩儿。后来,我就把微博卸载了,到现在也还没装上。还有一点,有些娱乐的内容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价值观。比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这个节目,我有时会看一下,发现它里面传递出了有些婚姻价值观念是有问题的:在我们的信仰中,婚前同居是不合适的,在这个节目中,当有几个女嘉宾坚持婚前不同居,却被主持人和其他嘉宾冷言嘲讽,认为她们太过古板。当一群人在围攻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时,这会很影响观众的看法。
思虑、钱财、宴乐,这些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挤占我们的信仰空间,就像荆棘不断地挤占种子的生存空间。这种挤占的过程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警醒。不但要警醒,我们还可以尝试拨开这些荆棘,把它们圈在合适的范围内,不要让它们影响到种子的生长。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给自己设下一些信仰的底线,比如务必保证参加主日崇拜聚会、或者每月至少参加两次小组聚会,或者每天听灵修群里的灵修分享、等等,具体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如果思虑、钱财、宴乐快要触碰到我们的信仰底线了,我们就需要调整了。比如你已经因为工作的原因有两次没有参加小组聚会了,马上就要突破你的底线了,那你就知道该做出调整了。相反,如果你没有为自己设下任何信仰底线,走一步看一部,那很有可能在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你的信仰就已经被荆棘完全挤住了,甚至没有转回的余地了。
四、好土
最后一类是撒在好土里的。主耶稣解释说:“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马太福音说:“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所以,“撒在好土里”就代表那些能够结实、而且结实百倍的人。在这四类之中,只有这一类是我们应该成为的,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成为好土”。
那么,“好土”所代表的人都有哪些特质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两节经文就会发现“好土”的特质是刚好跟前面三类土地相反的:第一类“撒在路旁的”是代表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好土”是“听道明白了”;第二类“撒在磐石上的”是代表在“遇见试炼就退后”, “好土”是“忍耐着结实”;第三类“撒在荆棘里的”是代表“把道挤住了”,而“好土”则是“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所以,如果我们能不成为前面三种土地,就差不多是这第四种土地了,它的特质就是:明白、持守、忍耐,最后结实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四种土地:撒在路旁的是代表不明白真道的,对于这类人需要谦卑地寻求,直到明白真道;撒在磐石上的是代表根基不牢、遇见试炼就退后的,对于这类人需要靠主刚强、忍耐得胜;撒在荆棘里的是代表信仰被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对于这类人需要拨开荆棘、持守真道。撒在好土里的当然就是明白持守,忍耐结实了。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生命状态,看看自己是属于其中的哪一类,是否需要做出一些调整。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生命状态不总是固定的,可能今天我们更像是撒在磐石里的,而明天可能更像是撒在荆棘里的。所以要常常警醒。
最后是勉励的经文,在希伯来书3章13-14节:
13 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
14 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份了。
愿我们都能把起初的信心坚持到底!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