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姊妹通过本公众号给我留言:我虽然信主时间不短,但是近几年因为这些“困惑”的搅扰,使我既不太敢祷告,也对究竟应该怎样传福音觉得为难。比如祷告,旧约诗篇中有许多大卫的祷告,有些是带有咒诅性的,那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祷告或者这样为人代祷呢?但是圣经上明确说“只可祝福不可咒诅”……

我相信,这位姊妹所提到的问题绝对不是她个人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很多弟兄姊妹都有同样的问题,我自己以前也因此困惑过。

诗篇中确实有很多带有咒诅性质的篇章,比如:愿灾祸忽然临到他身上(诗35:8);愿死亡忽然临到他们,愿他们活活地下入阴间(诗55:15);求你将你的恼恨倒在他们身上(诗69:24);愿他的年日短少,愿别人得他的职分(诗109:8);等等。有人统计,诗篇中的“咒诅诗”大约有18篇之多,共涉及到386节经文,其中有65节经文语气较重。

相比之下,新约中清楚地教导我们要善待仇敌、不要咒诅他们,比如: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5:39);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5:44);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罗12:14);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倒要祝福,因你们是为此蒙召,好叫你们承受福气(彼前3:9);等等。

这种来自旧约与新约之间的“冲突”,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旧约代表的是律法时代,而新约则代表恩典时代。在旧约时代,作为神子民的以色列人行事为人的唯一准则就是律法,所以当律法教导人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的时候,他们在对待仇敌时也会如此去行。这样,当诗篇的作者深受敌人的欺压、处于极端痛苦的情形之下,发出咒诅敌人的祷告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历史进入新约时代之后,作为神儿女的最高诫命是爱——“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因着爱的缘故,神自己差派了祂的儿子为世人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神对犯罪之人的咒诅被祝福所代替;同样地,神也希望那些跟随祂的人也能如此践行从神而来的爱,尽力去饶恕那些得罪他们的人,而不是咒诅。“律法本是藉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其二,诗篇的体裁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从字面上应用其内容。虽然圣经都是神要向人传达的信息,用来指导人当如何按着神的心意去生活,但这并不表示圣经中的章节字句都是我们可以直接应用的。圣经中不同书卷在写作时采用了不同的体裁,包括叙事、历史、传记、书信、诗歌等,对于不同的体裁,我们在应用时的原则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书信体裁的书卷在应用上会更加直接一点,而其他体裁都不宜直接应用。比如,当我们看到创世记中雅各用诡计分得了他舅舅的肥羊时,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圣经是在教导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如此使用诡计,圣经在这里只是如实的记载,并没有教导的意思——这就是由创世记的体裁决定的。类似的,诗篇的体裁是诗歌,而诗歌一般总是用来表达或宣泄一种强烈的情感。当我们读到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我们不会真的觉得岳飞是要吃匈奴的肉,喝匈奴的血,并进一步评价他惨无人道,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诗歌。理解诗篇的内容也是如此。C.S.路易斯在《诗篇撷思》中写道:“诗篇必须当作诗歌读,它具有一切抒情诗的特色,例如尽情倾吐、对仗工整、文辞夸张、以情思的铺陈而非义理逻辑贯穿全篇等;若要妥切理会它,必须把它当诗来读”。

其三,诗篇中的咒诅常常是有预言性质的。圣经虽然是人手所写,但却都是从神而来的默示,神常常会将一些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写入圣经之中,这就使得圣经中的某些经文(特别是旧约)一方面表达了处境化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承载了预言的内涵。我们在读新约书卷时常常会看到其对旧约内容的引用就是基于这个原因。诗篇也不例外,其中有很多章节都有着预言的内涵,包括咒诅。使徒行传在记载犹大的死时说道:“因为诗篇上写着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又说:‘愿别人得他的职分。’ ” 这里正是引用诗篇69:25和诗篇109:8对仇敌的咒诅,说明犹大的死是必然的,是对旧约的应验。

上面分享的几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篇中的咒诅性祷告,那么,我们从这些咒诅性的章节可以学到什么呢?

有一点是特别值得肯定的:诗篇作者对神是完全赤裸敞开的,他们在神面前完全地坦诚、没有任何诡诈,他们不会刻意地表现自己如何公义,他们向神诉说他们想要对神说的、抱怨他们想要向神抱怨的、祈求他们想要向神祈求的。而这也应该是我们对待神的态度。我们不必在神的面前装假,刻意把自己打扮的很公义、很圣洁、很属灵,神喜悦我们的真实。当拿但业嘲笑耶稣的出生时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主耶稣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肯定他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 更何况,我们在神面前本也无所隐藏,因为神知道我们的一切心思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