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第六章。

麦克总结

第六章主要介绍圣经是如何形成的。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它们的形成过程也不一样。

旧约主要是讲述神与以色列人之间的故事,在耶稣降生之前就已经完全写成了。在新约中,耶稣及其使徒们常常会引用圣经,而这圣经即是旧约。但实际上当时的旧约是有两个版本的:一个是被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所使用的版本,总共包括39篇经卷,与今天基督教所使用的旧约是完全一样的;另一个版本是被巴勒斯坦地区之外的犹太人所使用的版本,它比第一个版本多出15卷书(这15卷书后来被称为“次经”)。“次经”的出现主要是受到一个旧约希腊语译本——“七十士译本”——的影响。“七十士译本”是于公元前280年左右在一位埃及国王的主持下完成的。在翻译时,这个译本并没有仔细地甄别哪些经卷应该属于旧约,所以就混入了“次经”。然而,“七十士译本”后来却成了说希腊语的犹太人所主要使用的版本,并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但有证据显示,耶稣及其使徒并没有将“次经”作为圣经来引用。尽管如此,天主教却采纳了包括“次经”的旧约版本,直到如今。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大多数新教基督徒拒绝将“次经”列入旧约之中,这就成了现在基督教所使用的旧约版本。

相比于旧约,新约的形成更显曲折。在某种程度上,新约主要是为了对抗异端或错误思想而产生的。首先是一位叫马西昂的人,他受到诺斯底主义的影响,坚持认为旧约中的神是愤怒之神,而基督教的神则是慈爱之神,因此他拒绝一切旧约书卷,同时对那些偏向犹太人的新约书卷也加以拒绝,最后只留下了残缺的路加福音和保罗的十封书信。这就成了马西昂派的“圣经”。马西昂派的这一行为推动当时的教会思考形成正统的新约经卷集。另一位叫孟他努的人则强迫教会思考新约经卷的界限在哪里。孟他努特别强调灵性的活力,他和另外两个女先知常常以圣灵的名义说预言,这就使得基督信仰变得飘忽不定。

那么,到底哪些经卷应该属于新约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总结来说,主要有三:第一,这些经卷本身就有着真理的属性,能够影响和改变人的生命;第二,这些经卷在早期教会中被普遍接受并传诵;第三,这些经卷的作者必须是使徒或与使徒有直接联系的人。

公元367年,亚历山大的阿塔纳修主教在一封复活节书信中,列出了新约圣经的全部经卷目录。后来,这个经卷目录经过教会大公会议确认,也就成了今天的27篇新约书卷。

精彩片段

首先,凡属于圣经、真正是圣言的经卷自身具有自明(self-evidencing)的品质,它们在表面上就具有独一无二性。它们一直对人的生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第二,由于一些基督教作品被基督徒崇拜所采用,所以它们被列入圣经。甚至在新约之中,就有标记表明诵读圣经是基督徒会众生活的一部分。使徒保罗敦促歌罗西人说:“你们念了这书信,交给老底嘉的教会,叫他们也念;你们也要念从老底嘉来的书信。”

……

第三,要与某位使徒有密切联系;这或许是某部基督教书卷被收入新约的基本原因。这是某部书卷是否有效的检验尺度:它是由一位使徒撰写的吗?或至少是由与使徒圈子有直接联系的人撰写的?

麦克短评:以上便是成为新约经卷的主要标准。

面对这种挑战,教会如何保持福音继续成为核心?教会必须让其后的一切基督教的崇拜、教诲和生活都以基督和使徒见证为中心。圣灵的自由言说并不能为此提供保证;孟他努主义正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使原初的使徒福音成为根基的最佳途径就是将使徒作品分别出来,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权威。这需要其后一切的信仰和行为都根据这个核心信息来判定。

这并不是说教会已经不再信仰圣灵的权能。其差别在于:在最初的岁月中,圣灵让人写下基督教信仰的神圣经卷;在其后的日子里,圣灵让人去理解、解释和应用神默示的话语。

麦克短评:圣经的形成将基督信仰划定在一个比较确定的界限之内,人不能再借着圣灵之名自由言说。圣经是神的话语,圣经必然不会与圣灵的启示相冲突。然而人却极有可能借圣灵之名,行己之利。所以,任何启示都必然不能高于圣经的权威。

当然,在一种意义上,基督徒创造了正典。他们关于经卷的有关决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在另一种意义上,他们只是承认那些在教会普遍感受到其权威性的作品。从新约形成的过程来看,早期教会的基本目标是完全顺服使徒们的教导。带着这一目标,他们为万世万代塑造了基督教的特征。恰恰因为基督教信仰具有使徒性,所以信仰具有大公性。

麦克短评:圣经是在神的默示下,由圣经作者所写成的;而圣经的形成同样是在神的带领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