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小组成员管理的说明
据部分小组长反映,有些弟兄姊妹在参加小组聚会时很随性:想参加就参加,不想参加就不参加,参加线上聚会时也是想进入就进入、想退出就退出,甚至有些组员会认为自己能够参加小组聚会便是对小组或小组长莫大的恩典;还有些弟兄姊妹虽然有稳定的收入,也长期委身于小组,但却从来不奉献;凡此等等。鉴于此,特作此说明。
归信基督是每个基督徒基于自己对基督的认识和信心而自由做出的决定,是自愿的,不是勉强来的。基督信仰教导每一个跟随基督的人,即基督徒或基督的门徒,要彼此相交,共同传递福音使命,教会因此而产生,距今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既然如此,可以说没有独立于教会之外的基督徒,所谓“特立独行的基督徒”是不存在的——他们以为自己只要信耶稣就够了、他们以为自己懂的“因信称义”、“大公教会”的道理就可以独立于教会了,但实际上类似这些言行恰恰说明他们并不是真的懂得基督信仰,他们自以为是的“信”不过是“自己欺哄自己”,因为他们在信仰实践上避重就轻——避开了基督如此明显而重要的吩咐,即成为教会的一员、传承基督所托付的大使命,却认为只要偶尔祷告一两句、记得几句圣经经文、懂的几句属灵的话语就是基督徒、就能够得到神的祝福、就能够稳稳当当进天堂。然而,这样做最终等来的只能是主耶稣的这句话:“我从来不认识你们”。这些话虽然听起来难免有些“扎心”,甚至可能会有些弟兄姊妹指责我们说这话是“自以为义”,但我们知道我们这样说完全是出于对神话语的领受、对教会的负责以及对弟兄姊妹们的爱心,而不是出于对任何弟兄姊妹的论断和怨恨,所以我们的良心是自由的。
作为小组型教会,小组是教会的基本单元,每一个愿意委身于本教会的弟兄姊妹都应该是本教会中某个小组的成员,这正是小组型教会的内涵。更具体地,成为小组的成员就意味着他/她愿意稳定的参加那个小组的聚会并遵守那个小组的管理规定——我们可以把这些最基本的要求理解为小组成员应尽的义务,但这个义务并不是强加在组员身上的,而是组员这个身份带来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履行这些义务,那他/她就没必要成为这个小组的成员,而且也没有人会勉强他/她成为这个小组的成员;当他/她自己选择成为这个小组的成员时,就表明他/她愿意接受这些最基本的义务。所以,每一个身份上归属于某个小组的弟兄姊妹都应该稳定地参加那个小组的聚会并遵守那个小组的管理规定,而不应该存在身份上归属于某个小组却又不参加那个小组聚会或不遵守那个小组管理规定的弟兄姊妹。想想看,既然不愿参加聚会和遵守规定,又何必要在身份上归属于那个小组呢:这样做既不会给他/她带来丝毫益处,还会让他/她在良心上感觉不安。所以,每个加入小组的弟兄姊妹都应该想清楚,他们是否愿意承担加入某个小组中的基本义务,即稳定聚会并遵守管理规定。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义务都不愿意或客观上不能遵守,那就实在没有必要加入其中了,否则不就是在给自己找不痛快吗?何必呢?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吓退一些弟兄姊妹,而是希望每一个加入到小组中的弟兄姊妹都是自愿的、主动的、积极的参加聚会,而不是相反,即勉强的、被动的、消极的参加聚会——这只会让自己和小组同工们觉得为难。
对于小组长而言,应该定期巡视小组中的成员,看看他们是否属于这种只在身份上归属却并不能稳定参加小组聚会或不遵守小组管理规定的弟兄姊妹。如果确实如此,那就应该私下里与他们交谈,询问他们之所以如此表现的原因。如果他们是主观上愿意,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认识到或灵里软弱,那就应该教导并鼓励他们;如果他们是主观上不愿意或者是客观上做不到,那就应该和他们说清楚组员的义务,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个决定:如果他们想要继续留在小组中,就必须要遵守这些基本义务,否则就要被清退出去(比如从小组微信群中请出去)。需要说明的是,小组长在做这项工作时应同时带着爱心、决心和智慧:爱心是为了挽留,所以小组长不应该带着怨气去交流;决心是为了更健康的小组,在需要的时候坚决清退、毫不犹豫;智慧是为了关系,在清退的时候能够不伤彼此之间的和气。当然,和气应该是在决心之后:如果某个弟兄姊妹被认定是必须要被清退的,而清退他/她又必然会带来和气的损伤,那也应该坚决清退。要知道,“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这种只在身份上归属却又实际不履行小组成员基本义务的弟兄姊妹会严重影响到小组的正常聚会和日常管理。
武汉下上堂基督教会执事会
2021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