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喜乐的传承》书评
这本书买了将近有一年了,但一直都没有看:因为没看懂书名,所以就不想看内容了,毕竟我还有很多书需要看。
从这本书的封面,我大致能够明白“传承”的意思,就是从奥古斯丁到马丁路德,再到加尔文的这种传承,但“至高喜乐”我却不明白,尤其是其中的“至高”是我难以直接理解的。
前天看微博的时候,偶然看到有人提到这本书,所以就再次拿起这本书看了起来。没想到前言就把我吸引住了,尤其是被里面提到的那只“天鹅”。所以,在这两天特别抽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
下面分享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以及后来产生的一些想法,也算是对自己思想的一个梳理。
基督教世界的巨人
作者选择的这三个人物是基督教世界里的巨擘,甚至是人类世界里的巨人。如果把使徒之后的基督教历史中出现的人物按着影响力进行高矮排列,我想他们几位一定是其中最耀眼的,尤其是奥古斯丁。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边看,一边用笔画出其中一些我自己很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我发现,在讲述奥古斯丁的那一部分,我划出了最多的内容,甚至超过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总和。有时甚至连续几页都要划出很大的段落。我想这大约跟奥古斯丁是一个集大成者分不开。因为他既是一个神学家,同时又是哲学家和文学家,所以他写的东西既有真理,同时又兼具深刻和优美。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马丁路德是一个勇士,一只鸣叫的天鹅。当他发现了“正义”时,他就愿意将其宣扬出来,哪怕要面临各样的危险,而他所宣扬、所鸣叫的“正义”就是回归圣经。现在看来,这似乎不足一提,因为它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但在彼时却有可能付上生命的代价。而正是因为这样一位勇士不断地重复,他将这一真理推广开来。而当他自己回归圣经时,他发现了更多的圣经真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熟知的因信称义。
在这本书介绍的三个人物中,加尔文是我最难以理解的。我说“最难理解”,是指他在教义上的坚持。本书在介绍他的时候,似乎总把他与“上帝的威严”这词放在一起。这让我意识到他对上帝的敬畏,也是我所羡慕的,因为我自己时常不能存有这种“敬畏之心”。也许正因为此,所以我不太能够理解他。实际上,在介绍加尔文的这一章,我没有动手画出一笔。
有瑕疵的圣徒
尽管这三位都是基督教世界的巨人,但从作者的笔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生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称为瑕疵:奥古斯丁对圣礼理解的偏差,路德说话时的粗鲁,加尔文在对待异端的残酷。
虽然这给他们的生命带来了污点,但却是最真实的生命:“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圣经从旧约到新约也记载了许多的圣徒,亚伯拉罕、约瑟、大卫、约伯、彼得、保罗,但他们又有哪一个是完美的呢?他们的生命同样存在各样的瑕疵。也正因为如此,才没有人可以在上帝的面前可以因行为夸口,每个人才都需要被救赎的恩典。
然而,当我思考我自己的时候,首先我一点没有觉得我自己没有瑕疵。对我而言,我的问题显然不能称为“瑕疵”,因为这个词显得太微不足道。若不是我在理性上知道上帝的救恩是无限量的,我有时甚至会觉得自己是无药可救的。另一方面,我发现自己容易苛责别人,尤其是教会里牧者和弟兄姊妹。我说的“苛责”往往不是言行上的,而是心里上的。我会在心里面评价牧师今天的讲道如何,我会在心里觉得牧师说的这句话不得体,我会在心里怨恨有些弟兄姊妹没有爱心。我为何会如此?难道我不知道他们理应有瑕疵吗?我自己难道不是有瑕疵的吗?是的,他们是,我更是。所以,一方面,我应该为自己苛责他们而悔改;另一方面,我应该为上帝的恩典而感恩。
殷勤的工人
如果说这三位巨人有什么明显的共同特点,我想首先就是他们都天赋异禀。其次,就是他们都为这神的事工异常殷勤。就这一点,作者在书中为每个人都列出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从那些数据中可以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我想,这在一方面印证了神借着圣经所说的那句话“多给谁,就向谁夺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另一方面,这也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效法他们的殷勤。如果万一因为将目光投向身边的弟兄姊妹而觉得自己为神做了太多的时候,借着他们可以提醒我们:我们为神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我想这一点大约主要是用来勉励个人的,而不应该成为指责别人的标尺。
患难的弟兄
对于我,因着身体的原因,我有时会疑惑,甚至是抱怨,“神啊,你赐给我这样的身体,我怎好卖力的服侍你?” 但现在来看,这三位巨人并没有比我好太多;也许他们比我遭遇的更甚:他们遭遇过牙疼、胃疼、肾结石等疾病,时常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这样来看,我所遭遇的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身体偶尔有些不适而已。至于生命的冒险,我是完全不需要的。所以,论患难,我实在没有遭遇什么。
更何况,患难难道不是上帝特别的赐福吗?若不是患难,谁能真的认识上帝呢?一个始终生活在安逸之中的人,大约是被上帝遗忘甚至遗弃的人。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不也印证了这一点吗?安逸的生活只会让我远离上帝,而苦难让我与上帝连接。所以,感谢上帝,为着祂加给的苦难,为着祂在苦难中的同在。
“至高喜乐”
再回到本书书名中的词“至高喜乐”,当我看完了书中关于奥古斯丁的章节,我就大致理解了它的意思。这个词就是奥古斯丁对上帝之恩典的代名词,因为他发现上帝恩典的奥秘就是至高喜乐。奥古斯丁在归信前虽不能说是纵情声色的那种人,但至少深陷情欲之中。他的祷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要多少时候?还要多少时候?明天吗?又是明天!为何不是现在?为何不是此时此刻结束我的罪恶史?
这祷告与保罗的祷告何等相似:
我真是苦阿,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马书7:24)
对我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凭着良心,我们都知道何为对、何为错,一次又一次,我们尝试依靠自己的力量胜过这些缠绕我们的罪恶,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奥古斯丁甚至一度信奉摩尼教以为自己的良心开脱。但他终究没有办法面对自己的内心。
最后,上帝的怜悯临到了他——他被上帝触摸,经历从上帝而来的喜乐,这喜乐让他愿意毅然决然地抛下人世间的“喜乐”,因为他尝到了上帝喜乐的滋味,知道这一切的喜乐都不足以与上帝的喜乐相比,那是“至高的喜乐”。所以,他不需要攻克己身,禁止自己不去做那些罪恶的事,他只需要不断地渴慕从神而来的喜乐,就可以自然地放下那一切。
我突然间对于抛弃虚浮的乐趣感到无比的舒畅,
过去唯恐丧失的,这时却欣然同它断绝!
……
因为你,真正的、无比的甘饴,
你才是至高的喜乐。
你把这一切从我身上驱除净尽,
你进入我心代替这一切。
你是比任何乐趣更加浃洽,但不为血肉之躯而言;
你比任何光彩更明粲,比任何秘奥更深邃,比任何荣秩更尊显,但不为自高自大的人。
……
我向你,我的光明,我的财产,我的救援,我的主、天父。
同样地,对于保罗,他也得了同样地释放:
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罗马书7:25)
回归圣经
马丁路德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对圣经的看重。一方面,他看重圣经的权威,超过了任何人,包括教皇。在我们现在来看,这似乎很容易,但在那个时代这并不简单。首先,他敢于质疑并最终打破一种传承了将近1500年的观点,这本身就需要一种求真的精神。再有,当求真的精神面临到生命的威胁时,他仍然能够坚持,这就更需要勇气,需要坚持,而他坚持了。
另一方面,他看重圣经对人的引导。虽然他也强调属灵书籍的重要性,但他更强调圣经对人生命的重要性。他看圣经为无限的泉源,而属灵书籍只是从泉源流淌出的小溪,若要我们的生命永不干涸,我们唯有来到圣经的泉源处取水。就这一点,我是需要作出调整的。因为我发现我看属灵书籍过于圣经。我但愿我能快快地改变过来。
上帝的威严
对于加尔文,在我看完这本书后,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这个词。他本身不苟言笑的肖像就让我大约能够想象他对上帝的敬畏。但就这一点,我至今也不能从内心生发出真实的体会,就像我之前不能够理解“至高喜乐”一样。我的理性是希望能够对上帝多一些敬畏之心,但我知道我的心里缺乏这种敬畏,虽然我也很缺乏对上帝的爱。我自己考虑,觉得也许跟我对上帝还缺乏认识有很大的关系。如此,我但愿自己能够借着他的帮助更认识他。
还有很多的内容想要分享,但我现在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