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观日志之感
(应某人之要,自己在吃饭的路上也略微思考了下,便作此文。)
今天花了将近一上午的时间,把自己从大一以来写的日志大致翻阅了一遍,确实感触颇多。总结如下:
- 大学时的文笔确实还不错。
尤其是大三之前,让我自己看了都觉得难以置信。
同样是记录生活,在当时可能就会更注重一些细节的描写,而且有一点点抒情的色彩,用词也比较讲究;而现在的日志却如流水账般把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顶多再发表一点点自己的看法。
原因我想一方面是当时写得比较多;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更主要的,当时还没有把高中学到的一些东西忘得彻底,虽然高考语文考得不好,但毕竟还是有些积累的。还有就是刚进大学,学习到的知识比较有限,还没有过多限制自己的想象力,而现在的思维更多是一种实用主义,缺少了很多浪漫和想象的意味。这可以通过一个更实际的例子看出来。
我在大二时曾经参加过学校的一个“太阳能小车”的比赛,参赛选手要制作一辆可以控制方向的太阳能小车。现在想起当时的设计,都有点惊叹于自己的想象力:当时不了解一些CAD软件,也没有学过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仅仅是靠着自己对机械的一些了解,用铅笔在纸上完成了小车模型的设计。尤其是车子的转向设计,我当时竟然是用一个电动马达外加两根橡皮筋实现了。如果是现在,我肯定会把这个车子设计的异常复杂。
如此看来,不止是是人的记忆力,人的想象力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的。
- 大学期间确实经历了很多事情。
这些经历中,有过开心,有过伤心,有过幸福,有过失望,有过压抑……
对于很多经历,大致还记得当时的故事情节,对于自己的心情,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的记忆,知道当时好像是哭过,或者好像是很开心,但那种心情,现在已经很难再体会了。
而有些经历,自己都已经忘掉了,唯有这些文字还在提醒自己,确实经历过这些事情。
- 计划赶不上变化。
很多日志都提到了对未来的规划(似乎我在大学里很喜欢对未来进行规划),也在日志中不断对规划进行修正,但还是发现实际跟规划相差很大,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我所选择的道路可能是我在规划中视为下下之策的。所以,现在我就不怎么再对未来有比较具体的规划了,只是先尽力把眼前的工作做好。
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这种实际与计划的出入也未尝就是坏事。我们对未来进行规划的时候,往往以我们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做出我们自己的判断,以为那就是最好的,但那是否真的是最好的?未必!
前段时间出去实习认识一个我们学校机械的师兄,大学里努力刻苦,去了日本。可现在自己又申请退学回来了。为什么?因为担心核辐射啊。
所以,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很有限,所以我们以为对别人是很好的选择,对我们也是。只有上帝知道哪个是最好的,依靠他,我们的道路就不会选错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发现在很多日志里隐隐约约都有上帝的影子!而我竟然一直以为我自己以前是一个忠诚的无神论者。(这里只做总括说明,以后再拿专门的日志记录)
看来,我错了,上帝很早就给我种下种子了。感谢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