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奉献的时间,让我们先举起圣经做一个宣告:“这是我的圣经,是神的话语,是神赐给我生命的粮,给我信心,给我盼望,改变我生命,我相信它,我依靠它,我相信它怎样说,事情就怎样成就。”

接下来,让我们打开圣经,一起读两节经文,在马可福音12章41-42节:

耶稣对银库坐着,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有好些财主往里投了若干的钱。有一个穷寡妇来,往里投了两个小钱,就是一个大钱。

大约是两年前的一次主日聚会,有一位年轻的老弟兄坐在我旁边。说他年轻是因为他的年龄要比我小一些,当时是个大学生,说他是老弟兄是因为他自称信主的时间比我要长的多,他是从小就信主的,而我到今天也不过只有十年。在奉献礼刚结束的时候,他凑到我身边,有些惊讶地告诉我说:“你们教会怎么用这种方式收取奉献呢!我去过很多教会,从来没见过这种方式!”他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们教会所用的这种收取奉献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实际上,不单是这位年轻的老弟兄,偶尔也有从其他教会来的弟兄姊妹会就我们教会奉献收取方式发表不同的看法。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在一次主日讲道中分享过,圣经关于奉献的教导是明确的,所以每个教会都有奉献,而关于奉献的收取方式却是不那么明确的,所以不同教会之间是可以有差异的。

与很多教会不同,我们教会将奉献礼安排在主日崇拜整个流程中极重要的位置上——唱诗和讲道之间。很多教会要么把它放在主日崇拜快结束的时候,要么根本就不把奉献作为主日崇拜的一个环节。我们教会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认识到奉献对于我们每个人与神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唱赞美诗将我们从诸多的忧虑、繁杂的事务中释放出来,把我们带领到神的宝座前,用我们的歌声向神献上敬拜;而紧随其后的奉献则是将敬拜推向更高点:诗歌是嘴巴上的敬拜,而奉献则是行动上的敬拜。用我们的嘴巴赞美神是很重要的,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敬拜神则是更重要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教会将奉献安排在诗歌之后,因为它是更高形式的敬拜。将奉献安排在讲道之前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将奉献安排在讲道之后,奉献就有可能会演变成对讲员的打赏:如果讲员讲得好就多奉献,讲得不好就少奉献或不奉献——这就偏离了奉献的本质。奉献是面向神的,而不是面向讲员的。所以,我们教会将奉献安排在讲道之前,意思就是哪怕讲员还没开讲,我们也应该奉献,因为我们不是为讲员而奉献,而是为神而奉献。在每周的奉献礼上,我们教会都会安排一位弟兄姊妹分享与奉献相关的信息,正如我现在所做的,我们也不应该因为这位带领人分享信息的好坏而决定奉献与否或奉献的多少,因为我们不是因为他们奉献,而是因为神才奉献。

除此之外,我们教会在收取奉献的方式上也是很直截了当的。有些教会是通过传递奉献袋的方式收取奉献,就是将一个小步袋依次传递下去,愿意奉献的就将奉献款放入其中,不愿意奉献的直接传递给下一个人。还有的教会是将奉献箱放在会堂的某个角落里,让那些有感动的弟兄姊妹们自己去奉献。他们之所以采用这种奉献方式,就是因为这种奉献方式没有人知道谁奉献了、谁没有奉献了,这样就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压力。与这些方式相比,我们教会的奉献方式可谓是简单粗暴:一个人有没有奉献立马就能够看出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方式受到了一些弟兄姊妹的非议。但这种方式是否真的就不合圣经呢?显然并非如此。我们刚才读的那段经文中记载了很有趣的一幕,当众人在奉献的时候,“耶稣对银库坐着,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这样看来,主耶稣并不介意他的这一举动会给那些奉献的人带来压力,那么我们又何必介意呢?奉献本就是为着神的缘故进行的,而不是为了弟兄姊妹们的眼光,既是这样,我们又何必介意采用这种公开的奉献方式呢?在奉献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关注别人怎么看我们,是否奉献了、奉献了多少,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主耶稣一直坐在奉献箱前看着我们每个人的奉献,他知道我们每个人奉献的多少,也知道我们的奉献在收入中的占比,甚至知道我们每个人奉献的心。

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祷告:

亲爱的天父,求你用圣灵开启我们,让我们能够更明白你的真理,求你能够吸引我们,让我们愿意全然为你献上自己,也求你赐给我们力量,让我们能够在凡事上行在你的旨意中!奉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下面,我们为奉献做一个祷告:

亲爱的天父,感谢你恩待这许多的弟兄姊妹们!你让他们在生活中一无所缺!若是其中有缺乏的,求你能够借着一些人、一些事为他们补足!也求你赐下智慧给你的仆人,让他们有智慧使用这些奉献款,让他们成为五饼二鱼,祝福到更多的人!奉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