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奉献的时间,让我们先举起圣经做一个宣告:“这是我的圣经,是神的话语,是神赐给我生命的粮,给我信心,给我盼望,改变我生命,我相信它,我依靠它,我相信它怎样说,事情就怎样成就。”

接下来,让我们打开圣经,一起读两节经文,在路加福音14章26-27节: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

大约是在2010年,那时我刚信主,有一次跟我的一位很要好的同学聊天,中间聊到了信仰,我告诉他说我信了基督教,并跟他介绍我是如何信的。在听了我的分享之后,他回了我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他说:“像你这样信挺好的!”为什么这句话会让我终身难忘呢?因为就是这么一句看似很普通的话,甚至当时都没有太留意,但后来再回想起来的时候,却让我陷入深思:“像你这样信挺好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到底是怎么信的呢?他是觉得我在哪些方面信的比较好呢?是因为我对信仰了解的比较清楚吗?好像不是,因为我当时才刚信主,对信仰了解地并不多。是因为我信的比较坚定吗?好像也不是。那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被他认为是信的比较好呢?后来我明白了,他说我信的挺好,不是因为我信的清楚、信的坚定、信的执着,而是因为我信的不清楚、信的不坚定、信的不执着。就是因为我信,却又信的不那么认真,所以他才会说我信的挺好;如果我真的认真信了,他可能还不会说我信的挺好了。而且我可以确定当他说“像你这样信挺好的”的时候,他绝对不是看到我信的不好、故意讽刺我,而是他真的觉得不认真的去信一个信仰是比较好的做法。这是不是很讽刺呢?

后来我发现,他的这个看法并不是他独有的,而是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很多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在看待信仰时都有类似的看法:他们会觉得信仰都是全人向善的,是很好的东西,虽然他自己不一定有,甚至如果你要给他介绍信仰,他还不一定乐意接受,但他会打心底觉得有信仰是很好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会觉得对待信仰一定不能太认真,不能花太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在信仰上,不然就是“信傻了”!正式因为很多人对待信仰持有这样的看法,所以在中国才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可以既拜观音,又拜太上老君,而不觉得有任何问题;一个人可以既去庙里向佛祖上香,又请道士回家设坛作法,而不觉得有任何冲突;一个人可以既宣称自己是无神论,又相信风水、星座、心学、吸引力法则,而不觉得有任何矛盾。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对待信仰是不认真的:他们都愿意了解一点,却都不愿意深入了解;他们都愿意相信,却都不愿意认真。实际上,一个真的对信仰认真的人,是觉得不可能都相信的。都愿意相信就是都不愿意相信。

有些人在走进教会、接受耶稣之后甚至还持有这种观点:他们会觉得偶尔去一次教会是很好的,但如果每周都去教会就是有问题了;偶尔在教会参与服侍是很好的,但如果一直坚持某项服侍就是有问题的;偶尔读读圣经是很好的,但如果每天都读圣经就是有问题的;偶尔奉献一次是很好的,但如果要坚持十一奉献就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在对待信仰上仍然持有类似的看法、或者实际采取类似的行为,那我们要小心啦!因为圣经记着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在主的面前,不是我们选择主,而是主因着我们的信心和行为而选择我们。如果我们对主是不认真的,如果我们想的只是如何从主那里得到好处、如何让主更祝福我,却从来不想自己是否爱主、是否遵行了主的旨意,那我们就不真的是主的门徒。看起来,我们好像是一个基督徒,也聚会、也读经、也祷告、也奉献,但到头来主却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这是多么可惜啊!所以,弟兄姊妹们,当我们决定了要信耶稣的时候,我们就要立定心志,真真正正、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信。不单要信,而且要行。正如主所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

下面,我们以为做一个祷告:

亲爱的天父,我们向你悔改,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你的信都是不完全的、是不足够的,我们只想要得到你的祝福,却忽略了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常常三心二意,没有认真地跟随你。求你赦免我们的罪!主啊,求你帮助我们,赐我们清洁的心,单单仰望你的话语;赐我们能力,行出你的话语。奉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下面,我们为奉献做一个祷告:

主啊,你看到这许多的弟兄姊妹走上前来奉献!求你因他们乐意奉献的心而纪念他们!求你将更多的信心放在他们里面,让他们更多经历你、享受你。主啊,我们也奉你的名将这些奉献分别为圣,为你使用,成为更多人的祝福!奉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