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教育界出了点不大不小的事儿,当然跟“梦”有关,实际上是国务院代表全国人民做了一个梦,就是希望到2020年,中国有那么几所大学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其实吧,这是好事儿,听起来就叫人振奋。中国起步晚、起点低,落后了这么多年,这次终于要在习总的领导下,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了,教育自然也不能输。不过,眼瞅着还有5年就到2020年,能不能“梦想成真”就另说了。

然而,这并不是我要关心的重点,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件事儿本身。为何会如此?因为我对这事儿一点都不陌生。

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能在校园内看到类似的条幅。读研究生的时候,这种条幅出现的更频繁了。最初看到时,还觉得蛮振奋的,只是后来转念一想,“是不是要先成为中国一流大学,才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呢?”那么,我的大学是中国一流大学呢?好像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到底是不是,我也不知道。关于是不是中国一流大学都已经搞得模棱两可,也就懒得去关心什么世界一流大学,觉得难免有些吹嘘跑马了。

当然,这是我以前的看法。昨天,在我看到一个报道之后,我的看法险些发生了改变。

这个报道统计了国内所有的211高校,看看哪些大学做过类似的梦,就是提出过要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最后发现,在全部116所高校中,竟然有59所都提过,占到51%。不光如此,还给出了这些学校的名单。

640.webp.jpg

当我看到这份名单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去里面找找,看看有没有我的大学。毫无疑问是有的(如果没有,我都可以作证让这家媒体添上去)。这下我就放心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我似乎觉得在这份名单上就是一种骄傲、一种荣耀。

回想起当初对待我的大学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时的态度,发现竟然有360度的逆转。现在的我关心的已经不是它是否真的是世界一流大学,或者具有冲击实际一流大学的实力,而是它是不是在榜单上了。也许这并不是我一个人所面临的。当一个学校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哪怕它是清北,大家仍然会觉得它是在吹牛;而当一批大学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这些学校很牛,仿佛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了。而那些不在榜单里的大学,尤其是自己所在的、偏爱的,倒希望它也能有类似的提法,哪怕它实际上与世界一流大学差得很远。

奇怪哦?也不奇怪。

这实际上是一种群体现象,并不单单发生在这件事儿上,也经常会发生在我们个人身边,甚至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当一个人做了坏事儿,内心会可能会愧疚、自责(只要他还尚存良知);但当他发现别人也这么干的时候,心里就会好受多了,甚至大得安慰。如果再发现别人比自己干得还要厉害,反而会觉得自己有点技不如人了。你会看到,他在这个时候关心的已经不是这件事儿本身的对或错,而是别人都是怎么做的。

当然,这种现象也不定就全是坏事。一群人可以合伙干坏事,也可以合伙做好事,关键是看大伙儿都做了什么。所以,这个“大伙儿”是谁,都做了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按着这个逻辑,要想把一个好人变坏,就把他放到坏人堆里;而要把一个坏人变好,就把他放到好人堆里。中国老祖宗不是也说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然,这是理想的情况,好人、坏人从来就没有清晰、明确的界限,所以难免会出现“坏人”被“好人”带得更坏,而“好人”被“坏人”带得更好,但毕竟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