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注

春节回老家过年,无意间翻出近几年刚刚修编的家谱,饶有兴致研究了一番,不曾想到竟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之肇姓始祖共叔段,中间之先祖亦清晰可查。

正如家谱序言所写,“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能够搞清楚自己家族的脉络源起,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段氏族徽

族徽.webp.jpg

段字的本义是锤击、锤炼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对段字所作的解释是:“段,椎物也。”朱芳圃在《殷周文字释丛》中讲得更加明白具体,他说:“金文段,象手持椎于厂中捶石之形。”

段字是象形字,一般认为段字的左边像山石或山崖的形状,右边的象形则是用手持锤击之。由此可知,段字的来历当与开采石料、打磨石器有关,它的起源应该是非常古老的。我们的远古祖先在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就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在悠久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

段氏得姓始祖:共叔段

据史籍《左传》、《史记》记载,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第十一代孙姬友(即郑桓公)保护周幽王,死于王事,姬友子姬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十年娶申侯之女武姜。郑武公十四年生大儿子寤生,因难产,姜氏受了惊吓,对他不喜欢。郑武公十七年生小儿子段,人称叔段。叔段仪表堂堂,勇武善射,甚得姜氏偏爱。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重病,武姜请求立叔段为太子,武公认为寤生无过,不可废长立幼。不久,郑武公逝世,长子寤生继承君位,是为郑庄公。于是武姜又请求庄公把制(今河南汜水)作为姬叔段的封地,郑庄公不同意。郑庄公元年(公元前743年),郑庄公把京(今河南荥阳)作为叔段的封地,人称京城太叔。由于武姜对叔段的偏爱,郑庄公与共叔段和武姜之间产生了矛盾。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借故叔段“将袭郑”而伐之。叔段不敌从京地逃到鄢地(今河南鄢陵县北),郑庄公又出兵鄢地。在鄢地,叔段兵马溃散,又逃到共地(今河南辉县),在共地落脚,人称共叔段。因“共”通“恭”,亦称恭叔段。其子孙为了与郑国王室有所区别,以王父字为氏,是为段氏。今段氏一族皆奉共叔段为得姓始祖。

自肇姓始祖共叔段至英山段氏一世祖彦宗公之家谱已不可查,只知彦宗公乃共叔段第六十六世孙。

英山段氏一世祖:彦宗公

英山段氏一世祖彦宗公,小五公之子,至中公十九世孙,肇姓始祖共叔段六十六世孙,祖籍江西饶州(现江西波阳)荐滩村。彦宗公原名段彦才,幼承庭训,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品德高尚,被举孝廉,累官内史。彦宗公乃仁德之士,深得北宋皇帝赏识,历任徽、钦二帝。当是时,北方金国强盛,金兵屡屡南下侵宋,宋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宋都开封,掳徽钦二帝及百官北去,北宋随之灭亡。彦宗公易装回家乡饶州赋闲。

公虽赋闲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然时刻不忘靖康之耻。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徽宣抚饶,金兵直抵饶州,朝廷诏宣彦宗公守饶州。彦宗公受命于危难,在内缺给养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守城池,使城池得以保全,强敌进攻屡屡受挫。然南宋王朝苟且偷安,主和派占上风,宋金议和,彦宗公被解职。始祖为避祸,更名为段彦宗,举家外迁,率族人渡鄱阳湖,过长江北行。先到安庆,后至蕲春,后选定山水环绕、土田丰饶、名分淳朴的英山瓦寺前定居,其后代子孙亦在此昌盛。

裔孙献宝之家谱

自一世祖彦宗公由江西饶州迁居英山瓦寺前至今,已历时近三十世代,合八百六十余年,宗支昌盛,后裔散居海内外十余省区,宦达接踵,人才辈出。六世祖湜公于南宋年间由英山迁居新洲段家山(今湖北黄冈),迄今已有七百余年。二十世祖士礼公(字祚礼)于乾隆年间北迁至商邑,历时二百余年,其后代子孙散居商城、潢川、光山等地。

裔孙献宝之家谱如下所记:

肇姓始祖共叔段第六十六世孙彦宗生振,振生琪,琪生文聪,文聪生朝立,朝立生湜,湜生华玉,华玉生道旺,道旺生法彰,法彰生元晖,元晖生云龙,云龙生宗禹,宗禹生如绣,如绣生必聪,必聪生文翰,文翰生洽,洽生自圣,自圣生再亮,再亮生肇贵,昭贵生士礼,士礼生文贤,文贤生元,元生学,学生永清,永清生昌德,昌德生龙堂,龙堂生献宝。

故此,献宝系英山段氏一世祖彦宗公第二十七世孙,系肇姓始祖共叔段第九十三世孙。

家谱.webp.jpg

后注

花了将近两三天的时间研究家谱,才大致搞清楚家族脉络。不得不说,家谱本身就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制作起来破费心思。

虽家谱可追溯至肇姓始祖共叔段,但若要继续向上追查血脉传承亦是可能。共叔段乃郑武公之子,而郑武公乃黄帝之后代子孙。黄帝之家谱不可查,但若根据圣经记载,想必是上古时期在巴别塔之别中被分散在东方的一个支派。巴别塔往上,可追查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了。而亚当、夏娃为上帝用泥土所造。上帝乃自有永有者。